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2月, 2022的文章

把燈飾掛在聖誕樹上 聖誕老人再也不用摸黑送禮

把燈飾掛在聖誕樹上 聖誕老人再也不用摸黑送禮 沒有聖誕燈飾的聖誕樹,就像沒有花生(芝麻)湯圓的冬至。1882年12月22日,在電燈被商業化的三年後,愛迪生電燈公司的副總裁愛迪生約翰遜(Edward H. Johnson),為了行銷自家燈泡,於是約翰遜手工串接80個紅色、白色和藍色的燈泡,並把它們纏繞在聖誕樹上,世界上第一個聖誕燈飾就此誕生。 現在是點亮聖誕樹,過去是「點燃」聖誕樹 但其實在約翰遜點亮聖誕樹之前,聖誕節一直和「光」脫離不了關係。最早的紀錄是1184年異教徒會燃燒聖誕原木(Yule logs )的光,象徵驅逐漫長冬夜世界的邪惡靈魂;19世紀後基督教將日耳曼民族的耶魯節(Yule)融入至基督教慶祝活動後,開始會在平安夜在壁爐燃燒聖誕原木。 在聖誕樹上點亮光源的歷史,可回溯至18世紀德國人的上流貴族,會在聖誕樹放上蠟燭,並用融化的蠟或是用別針固定在樹枝。1846年,倫敦新聞畫報(The Illustrated London News)刊登一張維多利亞女和亞伯特親王與孩子們,圍坐在一棵插滿蠟燭裝飾的聖誕樹後,燭光聖誕樹開始在英國流行;1850年的美國女性雜誌《Godey's Lady's Book》複製這張英國皇室的聖誕樹插圖,刪除了女王的頭飾和親王的鬍子,並將背景重新塑造成美國風並刊登,燭光聖誕樹也開始走進美國人的生活,這張圖也成了「最具影響力的美國聖誕樹」。 過去,點亮一棵聖誕樹需要錢? 儘管燭光聖誕樹引發的火災風險頻傳,愛迪生也致力將電燈商業、普及化,許多人對於電力仍抱持著極大的不信任。尤其在當時,安裝電燈的工程非常昂貴,估計在19世紀末點亮一棵普通的聖誕樹需要2000美元。1895年,據傳第22任美國總統格羅弗·克里夫蘭(Grover Cleveland)為了取悅女兒,要求用數百個多種顏色的燈泡,照亮白宮的聖誕樹,此舉也逐漸提升人們對聖誕燈飾的接受度,直到1930年後聖誕燈飾才取代了燭光聖誕樹。 1923年第三十任總統卡爾文柯立芝(Calvin Coolidge)使用3千盞燈,點亮了白宮廣場的國家聖誕樹,聖誕燈飾開始走向戶外,不再只是聖誕樹上的光源,聖誕燈飾也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後逐漸被量產。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滿意聖誕節的燈飾。1963年,美國格林維爾(Greenville)的黑人,為抗議企業在聖誕節期間拒絕僱用黑人的種族歧視,全面抵制...

聖誕快樂! 我的兄弟 1963柏林圍牆首次開放探親

西德,可能提供了自由,但那是沒有家人的自由;東德,或許可以和家人獲得更好的生活機會,但試圖逃離的人都將死亡。 1963年12月20日,在柏林圍牆築起後的兩年,首次在聖誕節期間開放探親。西德人允許申請佳節通行證,探訪住在東德的家庭成員,但僅限有血緣關係的親人,這一天,他們久違地擁抱了彼此,得到了聖誕節該有的家庭溫暖。   1961年8月13日,當柏林人還在睡夢中時,東德開始悄悄地築起籬笆和圍欄,這道跨越整座城市,綿延43公里、佈滿地雷、鐵絲網與拿槍的士兵的城牆,成了冷戰期間 最無情的象徵。而東德為防止人民逃離共產主義,全面禁止翻越柏林圍牆,直到1963年,東德和西德達成協議,開放西德人民在12月20日至1月5日期間,申請一日通行證到東德探親。短短兩周內,發行超過170萬張通行證。但居住在東德的人,不允許申請。 12月20日開放日前一天,預計有數千人排隊從西德進入東德,而當西德人與久未重逢的家人和朋友重聚時,成了柏林圍牆築起後,首次在城牆周邊響起充滿感動的淚水與笑聲。即便,東德的擴音器不時地傳出「這裡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首都」的政治宣傳,進入東德的來訪者還會收到德國統一社會黨發放的宣傳手冊,上頭解釋「修築城牆是為了保護東德邊界不受帝國主義的攻擊」。而西德的報章雜誌則是譴責前往東德的人,稱他們是「東德宣傳的旗子」。 儘管如此,東西德的佳節通行在隔年開始常態化。1964年後,東德再次於聖誕佳節期間開放邊界,1971年西德人允許申請定期簽證,1990年柏林圍牆倒塌,德國正式統一。2014年11月9日這天,德國民眾歡慶柏林圍牆倒下25年。 等了35年的自由 《時代雜誌》報導,11月9日這天,德國柏林預計要迎接超過100萬的遊客,原因無他,因為2014年的這一天,恰好是柏林圍牆倒下後滿25周年的日子。根據《法新社》報導,週六8號時,柏林就已經可以見到許多遊客湧向柏林圍牆遺址區,他們紛紛拿起相機對著遺址拍照,另外,有更多人是好奇拍下圍牆邊連綿成排的7000多顆白色汽球,這些氣球裝置藝術「邊境之光」(Lichtgrenze),位置就放在當年東德境內,目的是要紀念柏林圍牆倒下滿25年,氣球會在11月9日這天施放,替為期3天的紀念活動畫下句點。 在東德長大的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她在一段致詞中談到:「我想沒有人會忘記那一天,至少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我等待所...

太空站故障 NASA緊急進行太空漫步(2013-12-18)

美國太空總署NASA傳出緊急派遣太空人進行太空漫步,因為國際太空站的冷卻系統連日出現問題,現在太空人必須緊急到艙外拿備用的裝備替換。 美國太空總署NASA表示,為了要修復出問題的幫浦系統,他們需要兩名太空人進行三次太空漫步,第一次的太空漫步任務預計會在周六21號時執行。. 潛在危險 事實上,這場太空危機在上週四(12)已經傳出,當時NASA表示太空站內的冷卻系統因為偵測到異常的溫度,所以半數的系統都自動關閉。對於情況的進展,NASA表示情況是處在潛在危險,但不到威脅生命的程度。 在NASA的官方聲明稿中,提到太空漫步將在21、23、以及25號進行,兩位太空人馬斯喬其歐(Rick Mastracchio)和霍普金斯(Michael Hopkins)會將無法正常調節的幫浦系統卸下,換上裝在太空站外的備用幫浦。 這次傳出問題的幫浦與太空站外的兩個冷卻循環系統有關,這些冷卻系統會運用氨氣的循環幫助太空站內外的裝置保持低溫。 補給火箭延後發射 因為這次的緊急事件,讓原訂要從維吉尼亞州發射的補給太空船時程必須延後,目前太空船的發射就調整到明年1月初。 在11月底時,將進行太空漫步的的主角其實還錄下影片替大家解惑「太空人在放假的時候都在幹嘛?」,影片中左邊是馬斯喬其歐(Rick Mastracchio),右邊則是霍普金斯(Michael Hopkins)。 可以聽到他們描述在國際太空站上歡度節日是第二開心的事情,僅次於與家人相聚。兩人除了談到太空站內的6位太空人會一起分享餐點外,還仔細地介紹他們都吃些什麼歡度感恩節,例如火雞、豆泥墨西哥捲、烤豆子、脫水蘆筍、馬鈴薯、飲料、甜點......。 影片的最後,麥可說:「真的很開心可以來到國際太空站這邊,也謝謝在假期中繼續支援我們的地面團隊。」 許多人熱愛吃美食,平時也喜歡下廚做出一道道營養美味的佳餚。但你有沒有想過要替太空人煮一道太空美食,讓他們在宇宙中值勤時也能吃得開心?英國就舉辦了一場太空美食賽,邀請小朋友發揮創意,為太空人設計太空美食。 小朋友當阿基師 英國太空人提姆(Tim Peake)舉辦了一場太空美食賽,希望這群就讀小學和中學的小朋友可以幫他發明新的太空美食,讓他明年到國際太空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執行任務的時候,能夠有好吃的太空食物可以吃。 參賽的小朋友會被分成兩個組別:小學組與中學組...

地球好危險?科學家告訴你怎麼住到太空去

  有沒有想過離開這顆藍色行星的生活?其實,學界早已針對搬到太空去這件事進行了許多計畫和探討,學者們描繪出的太空生活可說是充滿驚奇。 10月21日,BBC新聞網將舉辦「改變世界的點子高峰會」(World-Changing Ideas Summit),其中,他們將會討論到許多有趣創新,甚至是讓人難以想像的點子,為了迎接盛會的到來,他們挑出了幾項備受大家熱烈討論的主題。 首先最被注意到的話題就是「人類在未來會在宇宙居住」,BBC聚焦未來發展的記者羅布森(David Robson)就分享了一些有趣的解釋,以下皆以羅布森的視角敘寫。 為什麼會有「住在宇宙」這種想法出來?我們有必要這麼認真嗎? 隨著地球上的人口越來越多,人類對資源和空間的競爭會越來越激烈,部分人就認為,我們必須把眼光放遠到地球之外,這樣才能確保人類繁衍下去。 創辦SpaceX公司(space exploration technologies,註)的馬斯克(Elon Musk),激發了人們對太空旅遊的想像。就算住在宇宙中的想法很難讓人相信,但人類喜歡探索未知的本能,會讓許多看來不可能的障礙變得不再是困擾。 前太空人霍夫曼(Jeffrey Hoffman)曾談到:「我們現在的科技已經能讓我們想像離開地球、到鄰近的行星去晃晃了。月球就在一旁,火星也沒那麼遠,我們在有生之年,是有機會能到這些地方旅遊的。」 好吧,那麼太空站會長成什麼樣子? 這邊可以回溯到1920年代,舉個當時就提過的點子供參考。在奧匈帝國時期,波托奇尼克(Herman Potočnik)就提出太空站會是一個有著環形外觀、狀如飛碟的建築,它會不斷旋轉製造出重力,同時太空站中央則是一個內凹的鏡子來接收陽光,藉此提供整座太空站運作的能量。因為波托奇尼克的點子太前衛,他的想像就這麼被擱置多年,一直到1970年代中期才又再度被人想起。 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提倡太空殖民概念的已故普林斯頓物理學家歐尼爾(Gerard O’Neill),以及英國星際協會(British Interplanetary Society)。在你覺得太扯想走人前,這邊還是告訴你一下,英國星際協會在人類成功登陸月球前30多年,就已經預言過人類會登上月球了。 那火星可以住嗎?或是還有其他行星可以讓人類住過去? 相對於飄在空中的太空站,某些學者對住在月球或是其他有實心地面的星球上更有興趣...

在太空的真實生活

  隨著科技進步與大眾媒體的推波助瀾,人們對太空的想像越來越無遠弗屆。究竟太空人在宇宙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呢?《連線》雜誌 (Wired Magazine) 特別訪問到出過五次太空任務的美國太空人瑪莎艾文斯 (Marsha Ivins),帶我們一窺離地球好幾百公里外的太空生活: 第一步  和地球說再見 你無法預期離開自己的星球是什麼滋味。你往下看著地球然後意識到:你不在那上面。這真的很令人激動,也很超現實。這是一種「我們不再是在堪薩斯州」的那種感覺,但是我已經花了整整五十五天在太空生活,為NASA (美國太空總署)完成了五個任務。 我已經體認到待在太空並不只是一連串令人驚心動魄的時刻,而是混和著超然魔幻和平淡無奇的日子。太空生活可以很擁擠、吵雜,有時很不舒服。太空旅行至少就今日而言一點也不迷人,但你很難不被美景深深吸引。 大家都以為坐在底部有七百萬磅爆炸性火箭燃料的發射坪上一定會又緊張又擔心,事實上在你爬進太空梭後等待發射的那兩個小時內根本沒什麼事好做,大部分太空人都小睡片刻來打發時間。 你被綁著、固定住,就像一袋馬鈴薯,此時系統正進行一連串發射前的檢查,你有時必須醒來跟塔臺確認訊號收到,然而,發射太空梭本身又是另一回事。在8.5分鐘內太空梭得從發射坪到軌道,期間不斷加速,直到與軌道時速每小時17500英哩相同,這才是太空旅行! 零重力的生活挑戰 當你真的在太空軌道繞行時,零重力有些好處。沒有了地心引力,人體體液會往頭部集中,這可是整容拉皮的好方法。你的胃變得扁平,你覺得自己好像長高了,事實上你長高了一到兩吋,我想太酷了!我長高了,但當然其他人也都長高了。 沒有地心引力也有些缺點。當體液往北流時,你會感受到劇烈的頭痛。在太空生活的頭幾天,你的身體為了調節會失去大概一公升的體液,基本上你會靠排尿減緩頭痛。很多人會覺得噁心想吐,而最好的解決之道是調整你對上下的認知,說服自己的視覺系統「上面」是你頭部所在的地方,「下面」則是你雙腳的位置。當你可以做到,而且可以讓頭部先到你想去的位置時,就代表你開始漸漸適應無重力狀態了。 隨著太空旅行的次數增加,整個適應過程也會越來越快,你的身體記得你來過太空,但還是需要幾天的時間安頓好你的胃才能說:「OK,午餐吃什麼?」 太空食物  美食止步 我在太空旅行時吃的不多,就算在地球我的胃口也不大,但在失重和體液轉換之間...